由國家能源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報告預測,截至“十三五”末,中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10%,未來中國天然氣的需求增量主要來自城鎮燃氣、天然氣發電、工業燃料和交通運輸四大領域。令人振奮的數字,意味著天然氣在未來中國能源格局中所肩負的使命。
不二之選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重要轉型期,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約束更加凸顯,中國大氣污染問題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將尤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推動中國能源加快走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可持續發展這一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藍圖中,天然氣已被廣泛認為是最重要的過渡能源。目前,也只有天然氣能夠承擔支撐能源轉型的重要任務。天然氣既具有清潔、低碳、高效、優質的特點和資源豐富、成本相對低廉、使用便利的優勢,也可與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補,對優化中國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中國最現實、最可行、最有潛力、也最能為大眾接受且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清潔能源,與天然氣協同發展成為中國未來大規模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重要途徑。
問題何在
目前我國天然氣還存在使用成本高、發展體制機制不順等諸多問題,需要加快落實改革試點,做好天然氣領域改革的橫向統籌和全產業鏈改革的縱向聯動,力求改革措施協同推進。中國在建立亞太地區天然氣基準價市場中,有機遇,也有挑戰。“目前,只有中國具備在亞洲建立天然氣基準價市場的條件,因為我們既是產氣大國,也是用氣大國;既是進口大國,也是貿易大國”,他說,天然氣充足的產量、消費量、貿易量、明晰的法律環境和相對成熟的現貨市場、以及多樣化的進口來源、暢通的進出口環節、充足的基礎設施、第三方公平準入、相對成熟的貨幣和資本市場、相對完善的信息發布機制等因素,共同決定了這個市場產生的價格是否容易被國內和國際市場接受。
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天然氣進口的價格相對復雜,這是影響天然氣充分市場化的一個主要障礙;另外,目前國內的天然氣計價單位不統一,我們在進口氣、國內銷售的LNG和PNG方面,分別用了熱值、體積、質量等不同的單位計價,嚴重影響了天然氣本身的使用和銷售。未來統一定價單位將有利于天然氣的充分市場化。
未來之路
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好天然氣的發展和應用。
要積極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目前天然氣終端銷售環節價格過高影響了消費市場的拓展,要調整價格機制,有關方面已經在研究和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
要拓展天然氣消費市場,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重應著力于拓展市場空間,主要方向是在居民生活、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領域替代煤炭。同時,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氣的調峰電站。一些發達國家可再生能源比重明顯高于我國,但電力系統能夠穩定運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天然氣電站在調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保障天然氣的工業安全。必須把對外依存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國外資源要利用好,國內資源挖潛也不能放松。他說,我國尚未開發的天然氣資源還有很大潛力,在國內勘探開發上多下工夫,就可以有效緩解進口壓力。下一步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調動各方勘探開發油氣資源的積極性。去年油氣區塊的招標試點在新疆已經啟動,邁出了油氣勘探開采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要通過試點及時總結出可復制、能推廣、利修法的制度經驗,適時向全國推開,推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